艺术家数字资产管理 访问量:1110694

申玲

SHEN LING
申玲

【专访】申玲:从人间百态到诗意花鸟

2014-08-25 15:48:27 来源: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: 周雪松

申玲

艺术家 申玲

“花鸟” 申玲个展现场

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,申玲以其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,浓重的色彩和线条,以及夸张的造型方式,呈现着世俗世界的人生百态。尤其是进入2000年,她将自己绘画的焦点集中在一些酒吧、夜总会及私人聚会中男男女女的混乱而迷离的生活场景之中。社会巨变之下,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极度转变,被艺术家鲜明地记录在了绘画之中。

申玲

申玲作品

谁也不会想到,再十多年时间过去之后,今天的申玲画风一转,将观注的焦点由世俗场景转换到了充满诗意的花草自然之中。“希望更诗意的活着”是她这一创作转变的初衷。在这个过程中个,她越来越多地亲近中国传统书画,尤其是宋元绘画带给她的精神愉悦,让她越发钟爱“花鸟”题材的绘画。

当然申玲并没有因此就放下了自己创作多年的人物画。现在的人物,只是在画中被申玲转换到隐藏或者相对次要的位置。“只是觉得人没有那么伟大,或说人的生命或许比小草小花还脆弱。”申玲说。这位女艺术家,在创作的转变过程中,对于自己女性身份的认同感也越发增加了,女性细腻、敏感的特质日渐显现于画中。

8月16日,久未举办个展的申玲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个展“花鸟”,呈现了她画风转变之后的这一系列精彩创作。为此,雅昌艺术网记者对申玲进行了一次专访。

申玲

申玲作品

雅昌艺术网:鮮亮的色彩是您的作品一直以来带给人们印象很深的元素。您对色彩的迷恋起于何时?这与您的成长环境和艺术教育有关吗?

申玲:很难讲清楚,好像是一种习惯吧。喜怒哀乐常常因为一片天边的云,或是一朵粉嫩嫩的花儿,或是满满的黑夜而起。色彩给予我太多感慨,太多想像,太多表达的意愿。就像那张[梦中人]就是看到满眼的海棠花受到的启发。院子里有两株海棠,每年的春天都盛开着,满满的白花像雾,像云,像梦,我常常站在树下盯着看,毛茸茸的花蕊让我心生无限怜爱之情,年复一年,我都会在海棠盛开时站在树下发呆,痴痴傻傻的像丢了魂。就是这漫天大雪般的白色让我拿起笔去笨笨的醉。

申玲

申玲作品

雅昌艺术网:本次展览中的作品,从技巧上来说,您用笔相比过去明显轻薄了很多,这种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?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?

申玲:我画了大量的小素描,这些小东西是日常的,也是纯粹的,慢慢的开始迷恋它的轻,它的薄,它的不经意,转变在不知不觉中。

雅昌艺术网:虽然看似从人物转到花鸟的创作,人物还是您创作中重要的一部分。尤其是“感时花溅泪”的部分,人物在花丛中若隐若现。对人物的表现从明处转到暗处,与您的创作心态转变有关吗?

申玲:没有刻意的安排,只是觉得人没有那么伟大,或说人的生命或许比小草小花还脆弱,万物和谐共处,或许是我潜在的表达原因。

 

申玲

申玲作品

雅昌艺术网:您在一些媒体采访中表示,您的创作的转变与您对自己女性身份的越来越认同有关。在这个过程中,绘画带给您与以往不同的怎样的体验?

申玲:无比的自由,享受这份书写的快感,陶醉在梦一般的情境里,体会寂寞,孤独甚至近乎与牢笼似的封闭状态所带来的诗情画意,画画对我来说是件很享受的事。

雅昌艺术网:相对早期对您周围客观事物的观注和创作,近期您的创作无论从表现对象还是观念上,您的作品似乎拉远了与当下时空的距离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?

 

申玲:更希望可以诗意的活着。

申玲

申玲作品

雅昌艺术网:更轻薄,更具意象性,再结合展览主题来看,近期您的创作似乎和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关联。这种关联是怎样开始的?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哪部分是您特别欣赏的,您从中吸取了怎样的创作营养?

申玲:关联也是不自觉的行为,年轻时一味的想往外走,往远走,对自己以外的文化充满了好奇,有强烈的愿望去了解,久而久之,当走的多了,见的多了,发现没有文化的地方等同于沙漠,而能够滋养自己的原来近在咫尺。不需要刻意的模仿,体会宋元时期的绘画所带给我们的喜悦之情就可以了。有时经验多了,容易失去天然的觉悟。绘画本身就是与视觉发生关系的事。一目了然,无需太多解释。

雅昌艺术网:接下来的创作希望沿着现在的创作思路继续发展下去吗?有没有什么新的希望尝试的想法?

申玲:顺其自然,变与不变都正常,万变不离其宗。

返回顶部